1.破解“越快越好“的局面
在接到来自各部门的需求时,每个需求都会打上”越快越好“的标签。站在提需求者(需求人和负责人)的角度,研发资源是稀缺的,老板的要求是急迫的,如果不表达需求的急切性,需求就排不上。
这就像飞机迫降之后,每个人都会本着”越快越好“的奔向出口,如果没有空乘人员的指挥,最后大家慌不择路的堵在出口,最终导致延误了逃生时间。
处理工作的模式:划散乱为规律,划应急委预测。
——《普拉姆原则》
所以,可以借鉴急诊室的场景 ,来规划”越快越好“的需求,让需求管理有序的运行起来。
2.急诊室的场景
产品经理面对的需求,就是来看急诊的病人。病人都会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得到最快的医疗救治。但是,医疗资源有限,只能让医生先救治最危重的病人,病情较轻的病人要先等待一下。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预检分诊的流程,预先对病人进行判定和分诊,从而让急诊室高效的运转起来。
因此,借鉴急诊室的做法,我们对需求增加一个”预检分诊“的预处理模式。从而对”越快越好“的需求,进行区分,在研发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让真正紧急的需求获得资源。
3.让需求管理运转——公交模型
设想一下,病人去急诊楼就医的时候,我们安排了”预检分诊“(预处理)的流程。那么就需要安排一个房间,让病人们在那里等候,并安排医生进行诊断。然后,病人根据预检医生的诊断,再从这里出来,去对应的诊室去看病。
所以,要让这个流程在需求管理中正常的运行,就需要采用公交模型。
公交模型,是我结合火车模型发布模式,起得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
(火车模型发布模式是)以固定的周期持续发布产品,如果某项既定功能未完成,就挪到下个周期发布的开发方法。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公交模型,就像我要从到家到公司要换成3趟公交车去上班,到公交站等车。每趟公交车之间都有发车间隔和到站时刻,周而复始的经过公交站。所以,我就按照规划好的路线,从公交站坐车,再到下一个换乘站乘车。
从公交模型中,可以提炼出几个概念:出行路线、发车间隔、到站时刻。
在公交模型中,出行路线称为”需求管理流程“,发车间隔称为”需求管理周期“。到站时刻,称为”需求时间“。
3.1 需求管理流程
需求管理流程,是指在需求管理中,按照顺序依次进行需求管理活动。
需求管理活动按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需求收集、需求设计、需求研发。
再强调一遍,这三个阶段是依次进行的。先进行需求收集、在进行需求设计、最后进行需求研发。
每一阶段的需求管理活动对应一个指导原则。指导原则就是急诊模式、登机模式、看板模式。急诊模式知道需求收集,登机模式指导需求设计,看板模式指导需求研发。
在文章的开头,我用急诊室的场景,介绍了急诊模式。后续,文章中会介绍剩下的两种模式:登机模式和看板模式。
3.2 需求管理周期
需求管理周期,简称”周期“,是需求管理活动按顺序重复出现,则完成需求管理活动的时间叫做需求周期。
普拉姆方法的需求周期,是80小时,即2个星期。80小时原则,来自于项目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根据项目管理的一般经验,将一个项目中的工作,按照80小时的工作量进行拆分比较合理。所以,每一类需求管理活动按照2周的工作量进行。
换句话说,需求收集、需求设计、需求研发是三辆同时发车但路线不同的公交车,三辆公交车运行一趟的时间是2周。每个需求相当于是乘客,要根据路线(需求管理流程)在公交站等车。当然,每个需求的终点就是发布上线。
3.3 需求时间
在需求管理活动中,进行某一项具体活动的时间点,就是需求时间。
一般,需求时间意味着规则。比如,需求设计阶段的周二的下午2:00,需要开排期站会,这是一个约定好的时间,需求的相关方都必须要来。排期站会后面再介绍。
3.4 运转模式
如果一个需求从开始到发布上线的生命周期来看,在公交模型下的过程下面这个样子。
从需求管理周期的角度,无数需求按照公交模型去运转着。从参与到需求管理的角色来看,每一个周期中的需求收集、需求设计、需求研发阶段,参与者的工作是连续可预测的。每个角色各司其职,让需求管理顺畅的进行下去。
4.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介绍急诊室的故事,也就是急诊模式,来引出破局”越快越好“类需求的方法,以及未来要介绍的登机模式和看板模式。这三个模式用来分别指导需求收集、需求设计、需求研发三个阶段的需求管理活动。
同时介绍了推动需求运作的公交模型,让需求管理活动具有预测性和规划性。
这篇文章之后,将依次介绍三个模式和三个阶段对应的方法和工具。
水平有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