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用这段狗屁不通的黑话讽刺了字节员工,大意是说员工讲了太多假大空的话,就是不实实在在写方案,干实事。
可以说,张一鸣点中了行业内长期存在的弊病——黑话满天飞。
这之后,网络上开始对黑话口诛笔伐,大家终于可以解解气,好好批一批黑话了。
有人总结出了黑话词库,词库按字数排序,方便大家随时取用,从而提升讲话的“高级感”。
还有人如新华字典般地给出了解释,比如,“赋能”的意思是洗脑不懂的人,让其以为合作就能变牛。这些解释方便了大家“掌握黑话”。还有人担心学习效果不好,给出了“黑话”考题。
当然,这些都是大家的调侃,大家开心一笑,权当娱乐。回到现实中来,很多人认为黑话只是让人不爽,只是说了堆没用的,也没啥危害。
文章中偶尔出现个把黑话,也不影响理解,只是浪费了点阅读时间;上级领导偶尔说几句黑话,也不能算错,还增加了点“高级感”。
确实这些黑话没啥危害,更不用提防。但黑话包装下的黑知识却危害很大,需要提防,这些知识包括网文和网课。
因为这些知识往往看不出来有多黑,有人看完了还如同打了鸡血,浑身舒畅,觉得这才是好知识,并竖起了大拇指。
但真相是——这些知识是非常的黑,它们不但花了你的时间、花了你的金钱,关键的是——还让你学了一堆假知识和错误知识,也就是说不但白学了,还倒退了,这就需要注意了。
而这类黑知识,有的讲产品,有的讲增长,有的讲管理,有很多都是爆款课,销售有10余万份。我周边的很多产品经理都学过,也都花过钱。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仔细识别,找出这些南郭先生,下面我就说说如何找。
02
很多知识都会包装,包装好了用户才会觉得值,才愿意买单,用产品经理的话说就是——用户体验要好。
但知识就是知识,哪里能随意包装,因为这样包装后就是在讲错误知识了,是要误人子弟的。
而这些包装手法,我总结为三个套路。
套路一:黑话
比如什么第一曲线达到失速点,第二曲线达到破局点,什么单一要素最大化。再如什么从流量到共同体,人际容纳度。这些都是别的地方听不到的词,都是黑话。但当这么多词都出来后,是不是觉得很牛的新知识呢?
但真相是:这些黑话并不是新知识,不过是换了个马甲。明明就是“用户故事”偏偏要说成“用户体验地图”,明明就是讲人际关系,偏偏要造出个词“人际容纳度”。明明就是在讲增长的特点,偏偏要用“失速点,破局点”这些“高级词”。
这些都是黑话,并且用的越多,买的人就越多。
如果不理解,我们做个实验。下面有两个文章标题,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文章阅读,你会选哪个?请立即做出选择,不要思考。
「看产品的两个层级:微观体感,宏观结网」
「谈谈什么是用户体验,什么是战略」
.....
.....
很多人都会选择第一个文章看,我在群里做的实验也是这个结论。然而两篇文章的内容是相同的,这就是黑话的作用。
但有人说就是提升了文章的“高级感”,也没多大危害,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你以为为学了新知识,但其实还是老知识,并且会把你的知识搞乱,本来一个概念非要说成两个。比如到底什么是体感,什么是用户体验?区别在哪里呢?好像说不出来,于是你开始混乱了。
套路二:简化
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建立结构的过程。这个结构是指能多角度看问题。比如要学战略知识,那么就好好学学波特的五力模型、产品的生命周期,SWOT分析或商业画布等,这些都是经典知识并有结构。
这之后你才能、才敢制定战略,而制定的过程中,恨不得十个八个角度都考虑到了,所有信息都搜集到了,才不至于出问题。
这些知识是早已证明正确,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能用好就是绝顶高手了。但是这却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用户体验不好”。
因为对很多人来说这样学起来太累了,讲那么多弯弯绕,学起来又累又慢。很多人不想付出学习的艰辛,但想获得学习的快感。
于是知识需要继续包装了,也就是不管对错,使劲简化知识,以片面代替全面,从而提升学习的快感。
比如说:战略只要考虑“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就行了,至于企业和竞品,企业和替代品的分析,千万不要讲。
这样简单吗?简单。因为这样肯定的、简单的答案,没人听不懂,人人皆可掌握,于是用户体验上去了。
这种简化做到“极致”就开始反智了。
比如说“痛点就是恐惧,没有恐惧就没有痛点”。但是痛点就是痛点,恐惧就是恐惧,两个词不能画等号,否则另一个词就失去意义了。本来说清楚“痛点”这个概念就行了,可是偏偏不,因为用户体验不好。
也许有人说,这不很容看出问题吗?当我们是小孩子?不是这么简单,因为经过层层叠叠的包装,这个逻辑隐藏的很深,并不容易发现,这课可是卖了十多万份。
“黑话”套路让人获得高级感,“简化”套路让人轻松掌握,而第三种的“打压”套路就是提供超预期的“服务”,让人获得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套路三:打压
学的知识要用起来。如何用?打压大厂就是最好套路。动不动大厂这不行,那不行。
过瘾吗?过瘾。
因为你发现大厂不过如此。跟着大牛学完后,连大厂CEO都不如你,这种成就感是爆棚的,仿佛登上人生之巅。
作者要做的就是——做好事后诸葛亮,你看IBM、诺基亚、雅虎最后都死了,就是因为没用我的理论,潜台词就是——我很牛啊。
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巨头的倒下往往不是一两件事情造成的,背后的经济、组织、文化甚至机缘巧合都在起作用。
《创新者的窘境》用一本书分析了巨头失败的各种原因,并给出了避免失败的方法,这岂是一句话能解释的了的。
作者会经常使用这个方法,但用的越多马脚就越多,比如说:
旅游电商要加强增强回路,因为用户要用几万积分才能换个指甲刀,这个增强回路就不强,要学学人家航空公司,人家给的是机票。
岂不知这背后的决策并不简单,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考虑公司的利润、考虑航空公司的诉求,这些都是经典的分析方法,岂是一个增强回路的问题?
总之“打压”这个套路会把事情简单解释成——巨头不用作者的理论所以死了,所以读者和比尔盖茨的差距也不大啊,就是一个“认知”啊,于是用户体验上去了。
黑话,简化和打压,构成了黑知识的三黑特点,完美地解决了“用户体验问题”。不是喜新厌旧吗?来给你上点黑话;不是学起来太难吗?我告诉一招必杀技;不是担心不厉害吗?你看用了我这一套,还能给大厂挑挑刺。
03
黑知识很黑,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三点,就能识别黑知识。但为什么黑知识能大行其道呢?
是因为现在人都很焦虑,有对成功的而焦虑,对现实的谜茫。而网上放大了这种焦虑,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成功故事,周围都是年薪百万的高管,一个小编也能逆袭成总裁。现实也很残酷,周围都是高知人群,起点都很高,985/211是一抓一大把,甚至到了非清北不招的地步。
因此够快速学习就成了必选项。于是一些平台开出了“良方”,让你听完之后觉得好像懂了,好像进步了,这就缓解了学习的焦虑,拥有一种学到了的感觉。
岂不知这不过是利用了人们对底层逻辑的忽略,而进行的金钱收割。对方看重的是你的钱袋子,而不是其他。按照某人的话说就是:现阶段我就考虑挣钱,其他的不去想。
但学习终究是要符合客观规律的。那种一天学会一本书,十天急速入职,一节课掌握战略分析终究不靠谱,一学就会的屠龙术终究只在小说中。
而知识也是有底层逻辑的。多角度思考这是必须的,讲清楚概念也是必须的。世间没那么多黑话,大厂没那么愚蠢,更没那么多阴谋,这才是底层逻辑。
而我们要做的是,用三黑套路识别南郭先生,找到正确的知识,然后耐下心来把时间投进去,按照客观规律去学习,这才是逆袭良方,屠龙宝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