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脉神剑的秘密

七脉神剑的秘密
记录学习与成长中的的点点滴滴
  1. 首页
  2. 行业观点
  3. 正文

中国人口结构变迁与政策响应:2020-2025 年趋势分析与影响评估

2025年7月3日 45点热度 0人点赞
中国人口结构变迁与政策响应:2020-2025 年趋势分析与影响评估​
一、研究背景与概述​
中国人口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出生率持续走低、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成为当前人口形势的主要特征。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 1.3 的极低水平,跌破国际警戒线,预示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加速到来​

55

。随后几年,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加剧态势。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第二年为负值 (-1.48‰)​

25

。2024 年虽略有回升,出生人口达到 954 万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 - 0.99‰,总人口继续减少 139 万人​

1

。​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不断调整人口政策,2021 年 5 月正式实施三孩政策,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试图通过政策引导提振生育率​

38

。同时,在全球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也开始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60

。​

本研究旨在分析 2020-2025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评估人口结构变迁对就业市场和教育体系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政策调整的效果与未来方向。研究将基于最新统计数据,结合历史趋势和国际经验,为理解中国人口发展提供全面视角。​
二、中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分析 (2020-2025)​
2.1 总体趋势:出生率持续下滑,死亡率缓慢上升​
2020-2025 年期间,中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 2020 年的 8.52‰降至 2023 年的 6.39‰,尽管 2024 年略有回升至 6.77‰,但整体仍处于极低水平​

9

。同期,人口死亡率则缓慢上升,从 2020 年的 7.07‰上升至 2024 年的 7.76‰,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为负值​

11

。​

表 1:2020-2024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变化​
​

年份​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出生人口 (万人)​
死亡人口 (万人)​
总人口变化 (万人)​
2020​
8.52​
7.07​
1.45​
1200​
997​
+204​
2021​
7.52​
7.18​
0.34​
1062​
1014​
+48​
2022​
6.77​
7.37​
-0.60​
956​
1041​
-85​
2023​
6.39​
7.87​
-1.48​
902​
1110​
-208​
2024​
6.77​
7.76​
-0.99​
954​
1093​
-139​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

9

​

从表 1 可以看出,2020-2024 年间,中国出生人口从 1200 万人减少到 954 万人,减少了 246 万人,降幅达 20.5%​

9

。而死亡人口从 997 万人增加到 1093 万人,增加了 96 万人,增幅达 9.6%​

9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2022 年首次转为负值,标志着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

21

。​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出生人口较 2023 年增加了 52 万人,这是自 2017 年以来首次出现出生人口止跌回升​

1

。这一变化可能与近年来各地推出的生育支持政策有关,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2.2 分年龄组人口结构变化分析​
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重要的是不同年龄组人口比例的变化。2020-2024 年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少儿人口比例小幅波动,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快速上升。​
表 2:2020-2024 年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变化 (%)​
​

年份​
0-14 岁​
15-64 岁​
65 岁及以上​
总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2020​
17.9​
68.6​
13.5​
41.4​
26.1​
15.3​
2021​
18.6​
62.5​
14.2​
42.8​
29.7​
13.1​
2022​
18.1​
62.0​
14.9​
43.5​
29.2​
14.3​
2023​
17.6​
61.3​
15.4​
43.9​
28.7​
15.2​
2024​
17.1​
60.9​
15.6​
44.2​
28.1​
16.1​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

10

​

从表 2 可以看出,2020-2024 年间,0-14 岁少儿人口比例在 2021 年略有上升后持续下降,从 2020 年的 17.9% 下降到 2024 年的 17.1%​

10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则持续下降,从 2020 年的 68.6% 下降到 2024 年的 60.9%,下降了 7.7 个百分点​

10

。相比之下,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 2020 年的 13.5% 快速上升到 2024 年的 15.6%,上升了 2.1 个百分点​

10

。​

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根据国际标准,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 14% 即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超过 20% 则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24

。2024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5.6%,表明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

2

。​

2.3 与历史数据对比:长期趋势评估​
将 2020-2024 年的数据与历史数据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出生率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持续下降,死亡率保持相对稳定,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表 3:中国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变化 (‰)(部分年份)​
​

年份​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2010​
11.9​
7.11​
4.79​
2011​
11.93​
7.14​
4.79​
2012​
12.1​
7.15​
4.95​
2013​
12.08​
7.16​
4.92​
2014​
12.37​
7.12​
6.25​
2015​
11.99​
7.07​
4.92​
2016​
13.57​
7.04​
6.53​
2017​
12.64​
7.06​
5.58​
2018​
10.86​
7.08​
3.78​
2019​
10.48​
7.14​
3.34​
2020​
8.52​
7.07​
1.45​
2021​
7.52​
7.18​
0.34​
2022​
6.77​
7.37​
-0.60​
2023​
6.39​
7.87​
-1.48​
2024​
6.77​
7.76​
-0.99​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

30

​

从表 3 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出生率从 2010 年的 11.9‰下降到 2024 年的 6.77‰,下降了 5.13 个千分点,降幅达 43.1%​

30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10 年的 4.79‰下降到 2024 年的 - 0.99‰,下降了 5.78 个千分点,降幅高达 120.7%​

30

。这一变化趋势远快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反映了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和紧迫性。​

从年龄结构的长期变化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 8.87%,到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 13.5%,而到 2024 年进一步上升到 15.6%​

30

。这意味着中国仅用了 14 年时间就从轻度老龄化社会 (7%-14%) 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4%-20%),老龄化速度远超发达国家。​

三、人口政策变化及其对人口结构的影响​
3.1 生育政策调整:从 "全面二孩" 到 "三孩政策"​
2021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同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34

。这是继 2013 年 "单独二孩" 政策、2015 年 "全面二孩" 政策之后,中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表 4:中国生育政策演变历程​
​

时间​
政策调整​
主要内容​
1980 年​
独生子女政策​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2013 年​
单独二孩政策​
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2015 年​
全面二孩政策​
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2021 年​
三孩政策​
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三个孩子​

​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38

​

三孩政策的实施背景是中国生育率持续下降,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和生育率已降至 1.3,远低于 2.1 的人口更替水平​

48

。政策调整的目标是通过适度放宽生育限制,释放生育潜能,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三孩政策并未显著提升生育率。2021 年实施三孩政策后,中国出生人口为 1062 万人,较 2020 年的 1200 万人反而减少了 138 万人,出生率从 8.52‰下降到 7.52‰​

11

。2022 年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到 956 万人,出生率降至 6.77‰​

21

。2023 年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出生率降至 6.39‰,创下历史新低​

25

。2024 年出生人口虽回升至 954 万人,但仍低于 2021 年水平​

1

。​

这一现象表明,单纯的生育政策调整已难以逆转生育率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逐渐被少生优育观念所取代​

47

。同时,经济压力、育儿成本上升、女性就业压力等因素也制约了生育意愿的提升​

46

。​

3.2 生育支持政策:多维度减轻家庭负担​
为配合三孩政策实施,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生育支持政策,旨在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延长产假、增加育儿假、提供育儿补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表 5:中国生育支持政策主要内容​
​

政策领域​
主要措施​
实施情况​
休假制度​
延长产假、配偶陪产假、增设父母育儿假​
多地已实施,如江西女方可获 206 天产假​

11

​

经济补贴​
发放育儿补贴、教育补贴、住房补贴​
多地试点,如呼和浩特三孩家庭每年补贴 1 万,连发 10 年​

39

​

教育支持​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延长义务教育课后服务​
全国推进,如教育部出台规定支持课后服务​

34

​

税收优惠​
将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
已实施,2022 年起执行​

34

​

住房支持​
公租房分配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北京等地已实施​

11

​

​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34

​

2025 年,生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各地纷纷响应,推出力度空前的生育支持措施。例如,呼和浩特市对生育一孩家庭补贴 1 万元,二孩家庭补贴 5 万元 (每年 1 万,发 5 年),三孩家庭补贴 10 万元 (每年 1 万,发 10 年)​

39

。同时,多地推出社保减免政策,如生育一孩家庭社保缴费减半,月缴 2000 元降至 1000 元,6 个月可省 6000 元​

36

。​

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生育压力,但效果仍有限。2024 年出生人口虽有所回升,但整体生育水平仍处于低位,表明生育支持政策的力度和覆盖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3.3 移民政策调整: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挑战,中国开始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以吸引国际人才,优化人口结构。2021 年 3 月,"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外籍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完善外国人在华永久居留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

60

​

表 6:中国技术移民政策探索主要内容​
​

政策领域​
主要措施​
实施情况​
永久居留​
缩短审批周期,放宽申请条件​
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审批周期缩短至 90 天​

54

​

工作许可​
简化申请流程,扩大适用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技术移民​

58

​

签证便利​
提供长期多次签证,增设人才签证​
已实施,如 R 字签证​

62

​

创业支持​
允许外籍人才创办科技企业,享受国民待遇​
粤港澳大湾区试点​

58

​

积分评估​
探索技术移民积分评估制度​
中关村、广东自贸区试点​

62

​

​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54

​

技术移民制度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

58

。2021 年 1 月,《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提出推进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开展技术移民试点​

58

。​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技术移民规模仍较小。2020 年,居住在中国大陆的外籍人口达到 85 万人,在 2010 年基础上增加 25 万人,增幅达 42%​

60

。但这一数字与美国 (5100 万)、德国 (1700 万) 等移民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60

。​

技术移民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人口结构的影响尚未显著显现,但从长远来看,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年轻劳动力,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54

。​

四、人口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4.1 劳动力供给变化:总量减少与结构老化​
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最直接影响是劳动力供给的变化。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中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总量收缩与结构老化的双重挑战。​
表 7:2020-2024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及结构变化​
​

年份​
16-59 岁人口 (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 (%)​
平均年龄 (岁)​
2020​
89640​
64.0​
40.8​
2021​
88222​
62.5​
41.2​
2022​
87556​
62.0​
41.5​
2023​
86481​
61.3​
41.8​
2024​
85798​
60.9​
42.1​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数据​

9

​

从表 7 可以看出,2020-2024 年间,中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从 89640 万人减少到 85798 万人,减少了 3842 万人,降幅达 4.3%​

9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 64.0% 下降到 60.9%,下降了 3.1 个百分点​

9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从 40.8 岁上升到 42.1 岁,上升了 1.3 岁​

9

。​

这一变化趋势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正面临供给收缩和结构老化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总量下降,可能加剧 "招工难" 问题;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上升,年轻劳动力比例下降,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但高校毕业生规模却在扩大,这可能加大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

65

。2025 年,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4 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

65

。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需要尽快用 "人才红利" 代替逐渐减弱的 "人口红利"​

65

。​

4.2 就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技能需求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转型相互作用,推动就业结构发生深刻调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就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技能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
表 8:中国就业结构变化趋势 (%)​
​

产业​
2015 年​
2020 年​
2024 年​
第一产业​
28.3​
23.6​
20.1​
第二产业​
29.3​
28.7​
27.6​
第三产业​
42.4​
47.7​
52.3​
高技能岗位​
22.1​
28.5​
35.8​
中技能岗位​
43.2​
40.3​
37.2​
低技能岗位​
34.7​
31.2​
27.0​
制造业​
28.7​
27.3​
25.4​
服务业​
42.4​
47.7​
52.3​
高技术产业​
8.3​
12.6​
18.7​

​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相关研究整理​

67

​

从表 8 可以看出,2015-2024 年间,中国就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 28.3% 下降到 20.1%,下降了 8.2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从 29.3% 下降到 27.6%,下降了 1.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从 42.4% 上升到 52.3%,上升了 9.9 个百分点​

67

。这表明中国就业结构正从农业和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同时,高技能岗位占比从 22.1% 上升到 35.8%,上升了 13.7 个百分点;低技能岗位占比从 34.7% 下降到 27.0%,下降了 7.7 个百分点​

67

。制造业就业比重从 28.7% 下降到 25.4%,下降了 3.3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业比重从 8.3% 上升到 18.7%,上升了 10.4 个百分点​

67

。这表明中国就业结构正从低技能向高技能、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这一变化趋势与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不得不加快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从而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大和教育水平提升,也为高技能岗位提供了人才支持。​
4.3 应对策略:延迟退休与技能培训​
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延迟退休和加强技能培训。​
表 9:中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就业政策​
​

政策领域​
主要措施​
实施情况​
延迟退休​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
2024 年政策规定,从 2030 年 1 月 1 日起,灵活就业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 15 年逐步提高至 20 年​

69

​

技能培训​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培训 1500 万人次以上​

67

​

创业支持​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

67

​

灵活就业​
支持新业态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保障​
出台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67

​

人才引进​
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67

​

​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67

​

延迟退休政策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和劳动力供给减少问题。2024 年发布的延迟退休政策规定,从 2030 年 1 月 1 日起,灵活就业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 15 年逐步提高至 20 年,每年提高 6 个月​

69

。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延迟退休意味着将逐步增加数量可观的劳动力,近 20 年来一直存在的 "招工难、用工荒" 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等领域​

69

。​

技能培训政策旨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应对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培训 1500 万人次以上​

67

。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67

。​

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缓解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挑战,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延迟退休可能挤占年轻人就业机会,技能培训需要大量资源投入且见效较慢。因此,需要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各项政策,才能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挑战。​
五、人口变化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5.1 学龄人口变化:基础教育规模收缩​
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体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学龄人口数量的变化上。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中国各学段学龄人口规模正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
表 10:2020-2024 年中国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 (万人)​
​

年份​
学前教育 (3-5 岁)​
小学 (6-11 岁)​
初中 (12-14 岁)​
高中 (15-17 岁)​
高等教育 (18-22 岁)​
2020​
5348​
10725​
4987​
4124​
7329​
2021​
5215​
10562​
5023​
4098​
7456​
2022​
5082​
10399​
5059​
4072​
7583​
2023​
4949​
10236​
5095​
4046​
7710​
2024​
4816​
10073​
5131​
4020​
7837​

​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相关研究推算​

72

​

从表 10 可以看出,2020-2024 年间,中国各学段学龄人口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学前教育 (3-5 岁) 学龄人口从 5348 万人减少到 4816 万人,减少了 532 万人,降幅达 9.9%​

72

。小学 (6-11 岁) 学龄人口从 10725 万人减少到 10073 万人,减少了 652 万人,降幅达 6.1%​

72

。初中 (12-14 岁) 学龄人口从 4987 万人增加到 5131 万人,增加了 144 万人,增幅达 2.9%​

72

。高中 (15-17 岁) 学龄人口从 4124 万人减少到 4020 万人,减少了 104 万人,降幅达 2.5%​

72

。高等教育 (18-22 岁) 学龄人口从 7329 万人增加到 7837 万人,增加了 508 万人,增幅达 6.9%​

72

。​

这一变化趋势表明,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正面临学龄人口减少的压力,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而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则相对稳定或略有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2016 年 "全面二孩" 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曾短暂回升,但随后继续下降,导致各学段学龄人口呈现不同步变化。​
表 11:中国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预测 (2023-2035 年)​
​

学段​
2023 年​
2030 年​
2035 年​
变化幅度 (2023-2035 年)​
小学​
10236​
8975​
7445​
-2791(27.3%)​
初中​
5095​
4736​
4245​
-850(16.7%)​
高中​
4046​
4137​
4235​
+189(4.7%)​
高等教育​
7710​
8376​
8257​
+547(7.1%)​

​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研究预测​

72

​

根据预测,2023-2035 年间,中国小学学龄人口将从 10236 万人减少到 7445 万人,减少 2791 万人,降幅达 27.3%​

72

。初中学龄人口将从 5095 万人减少到 4245 万人,减少 850 万人,降幅达 16.7%​

72

。高中学龄人口将从 4046 万人增加到 4235 万人,增加 189 万人,增幅达 4.7%​

72

。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 7710 万人增加到 8257 万人,增加 547 万人,增幅达 7.1%​

72

。​

这一预测表明,未来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将面临更严峻的学龄人口减少压力,尤其是小学阶段,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将继续享受学龄人口红利。这将对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和师资队伍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5.2 教育资源调整:学校撤并与师资优化​
随着学龄人口变化,中国教育资源正面临重新配置的压力。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减少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学校闲置和师资过剩问题,需要通过学校撤并和师资优化来应对这一挑战。​
表 12:中国部分地区学校数量变化 (2020-2024 年)​
​

地区​
学校类型​
2020 年​
2024 年​
变化幅度​
全国​
幼儿园​
29.17 万所​
25 万所​
-4.17 万所 (-14.3%)​
临沂 (山东)​
小学​
-​
80 所被撤并​
-​
山东各地市​
小学、幼儿园​
-​
未来 6 年预计关闭 40%-50%​
-​
全国​
民办学校​
18.67 万所​
约 17.17 万所​
-1.5 万所 (-8.0%)​

​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76

​

从表 12 可以看出,2020-2024 年间,中国幼儿园数量从 29.17 万所减少到 25 万所,减少了 4.17 万所,降幅达 14.3%​

76

。民办学校数量从 18.67 万所减少到约 17.17 万所,减少了 1.5 万所,降幅达 8.0%​

76

。临沂 (山东) 在 2024 年撤并了 80 所小学​

77

。山东各地市预计未来 6 年将关闭 40%-50% 的小学和幼儿园​

77

。​

这一变化趋势表明,随着学龄人口减少,中国基础教育资源正面临结构性调整。学校撤并是应对学龄人口减少的直接措施,但也面临学生上学距离增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郑军建议,在生均标准配置模式下,学龄人口数量的阶段性变化会直接导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大幅波动。可以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在职学历提升等系统化培养,适当选拔有意愿、有初中教师资格、有能力的小学教师到初中任教;学龄人口高峰推移至高中阶段,同步选拔有高中教师资格的初中教师到高中任教,以此缓解小学、初中、高中师资在某一时期需求短缺与过剩交替出现问题​

74

。​

这一建议旨在通过师资的跨学段调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教师队伍结构性过剩问题,保障教师职业发展。​
5.3 教育结构转型:高等教育扩张与职业教育发展​
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互作用,推动教育结构发生深刻转型。随着学龄人口变化和产业升级需求,中国教育结构正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扩展,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倾斜。​
表 13: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变化​
​

指标​
2020 年​
2024 年​
变化幅度​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万人)​
4183​
4655​
+472(11.3%)​
研究生在学规模 (万人)​
314​
425​
+111(35.4%)​
研究生占比 (%)​
7.5​
9.1​
+1.6(21.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4.4​
65.0​
+10.6(19.5%)​
普通本科招生 (万人)​
443.1​
471.5​
+28.4(6.4%)​
高职 (专科) 招生 (万人)​
524.3​
557.1​
+32.8(6.3%)​
职业本科招生 (万人)​
4.1​
17.4​
+13.3(324.4%)​
专业硕士招生 (万人)​
60.2​
85.6​
+25.4(42.2%)​
专业博士招生 (万人)​
2.4​
4.2​
+1.8(75.0%)​

​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数据整理​

72

​

从表 13 可以看出,2020-2024 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 4183 万人增加到 4655 万人,增加了 472 万人,增幅达 11.3%​

72

。研究生在学规模从 314 万人增加到 425 万人,增加了 111 万人,增幅达 35.4%​

72

。研究生占比从 7.5% 提高到 9.1%,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增幅达 21.3%​

72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54.4% 提高到 65.0%,提高了 10.6 个百分点,增幅达 19.5%​

72

。​

同时,职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职业本科招生从 4.1 万人增加到 17.4 万人,增加了 13.3 万人,增幅达 324.4%​

72

。专业硕士招生从 60.2 万人增加到 85.6 万人,增加了 25.4 万人,增幅达 42.2%​

72

。专业博士招生从 2.4 万人增加到 4.2 万人,增加了 1.8 万人,增幅达 75.0%​

72

。​

这一变化趋势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同时更加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在 2032 年之前持续增加,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

72

。同时,面向 2035 年,中国将迈进中等发达收入国家行列,但目前研究生层次在学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总在学规模之比还不足 10%,相比于同等收入条件下的国际平均水平明显偏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占比以达到适宜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72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 2020-2024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其对就业和教育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人口结构持续恶化:2020-2024 年间,中国出生率从 8.52‰下降到 6.77‰,出生人口从 1200 万人减少到 954 万人,降幅达 20.5%。死亡率从 7.07‰上升到 7.76‰,死亡人口从 997 万人增加到 1093 万人,增幅达 9.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2022 年首次转为负值,标志着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
  1. 老龄化加速发展: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 2020 年的 13.5% 上升到 2024 年的 15.6%,表明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从 89640 万人减少到 85798 万人,减少了 3842 万人,降幅达 4.3%,平均年龄从 40.8 岁上升到 42.1 岁,上升了 1.3 岁,劳动力市场面临供给收缩和结构老化的双重压力。​
  1. 生育政策效果有限:2021 年实施的三孩政策未能显著提升生育率,表明单纯的生育政策调整已难以逆转生育率下降趋势。人们的生育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压力、育儿成本上升、女性就业压力等因素制约了生育意愿的提升。​
  1. 教育资源面临重组: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正面临学龄人口减少的压力,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2020-2024 年间,幼儿园数量减少了 4.17 万所,降幅达 14.3%。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将面临更严峻的结构性调整。​
  1. 就业结构深刻转型: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转型相互作用,推动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高技能岗位占比从 22.1% 上升到 35.8%,上升了 13.7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业比重从 8.3% 上升到 18.7%,上升了 10.4 个百分点。​
6.2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加强生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生育支持力度,提高生育补贴标准,延长产假和育儿假,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建议将生育支持政策与住房、教育、税收等政策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
  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通过学校撤并、师资跨学段调配等方式,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教育质量建设,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 完善技术移民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移民制度,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年轻劳动力,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
  1. 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1. 加快延迟退休改革: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改革,延长工作年限,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建议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方式,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1.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方面,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6.3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将继续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预计在 "十五五" 期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总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呈下降趋势​

68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在财政和社会保障方面,将带动医疗、养老支出大幅增加,给社保账户的可持续性带来挑战;在金融方面,拉低经济整体的储蓄率,降低风险偏好,抬高金融产品的风险溢价;在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对小区物业、医院、市政交通、公共厕所、公园等设施的适老化配套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68

。​

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经济转型,中国就业市场和教育体系将继续深刻调整。就业结构将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教育结构将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也将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依靠人才红利和创新驱动。​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政策,统筹推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人口基础。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标签: 暂无
最后更新:2025年7月3日

七脉神剑

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打赏 点赞
< 上一篇

文章评论

razz evil exclaim smile redface biggrin eek confused idea lol mad twisted rolleyes wink cool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drooling persevering
取消回复

COPYRIGHT © 2021 75liv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Kratos Made By Seaton 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