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几年,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现加剧态势。2023 年,中国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第二年为负值 (-1.48‰)
。2024 年虽略有回升,出生人口达到 954 万人,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 - 0.99‰,总人口继续减少 139 万人
。
。同时,在全球人口流动加速的背景下,中国也开始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
。同期,人口死亡率则缓慢上升,从 2020 年的 7.07‰上升至 2024 年的 7.76‰,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为负值
。
。而死亡人口从 997 万人增加到 1093 万人,增加了 96 万人,增幅达 9.6%
。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2022 年首次转为负值,标志着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
。
。这一变化可能与近年来各地推出的生育支持政策有关,但总体而言,中国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则持续下降,从 2020 年的 68.6% 下降到 2024 年的 60.9%,下降了 7.7 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 2020 年的 13.5% 快速上升到 2024 年的 15.6%,上升了 2.1 个百分点
。
。2024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5.6%,表明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
。
。人口自然增长率从 2010 年的 4.79‰下降到 2024 年的 - 0.99‰,下降了 5.78 个千分点,降幅高达 120.7%
。这一变化趋势远快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反映了中国人口转变的独特性和紧迫性。
。这意味着中国仅用了 14 年时间就从轻度老龄化社会 (7%-14%) 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14%-20%),老龄化速度远超发达国家。
。这是继 2013 年 "单独二孩" 政策、2015 年 "全面二孩" 政策之后,中国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时间
|
政策调整
|
主要内容
|
1980 年
|
独生子女政策
|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
2013 年
|
单独二孩政策
|
允许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
2015 年
|
全面二孩政策
|
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
2021 年
|
三孩政策
|
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三个孩子
|
。政策调整的目标是通过适度放宽生育限制,释放生育潜能,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2 年出生人口进一步减少到 956 万人,出生率降至 6.77‰
。2023 年出生人口降至 902 万人,出生率降至 6.39‰,创下历史新低
。2024 年出生人口虽回升至 954 万人,但仍低于 2021 年水平
。
。同时,经济压力、育儿成本上升、女性就业压力等因素也制约了生育意愿的提升
。
政策领域
|
主要措施
|
实施情况
|
休假制度
|
延长产假、配偶陪产假、增设父母育儿假
|
多地已实施,如江西女方可获 206 天产假
11
|
经济补贴
|
发放育儿补贴、教育补贴、住房补贴
|
多地试点,如呼和浩特三孩家庭每年补贴 1 万,连发 10 年
39
|
教育支持
|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延长义务教育课后服务
|
全国推进,如教育部出台规定支持课后服务
34
|
税收优惠
|
将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税专项附加扣除
|
已实施,2022 年起执行
34
|
住房支持
|
公租房分配向多子女家庭倾斜
|
北京等地已实施
11
|
。同时,多地推出社保减免政策,如生育一孩家庭社保缴费减半,月缴 2000 元降至 1000 元,6 个月可省 6000 元
。
政策领域
|
主要措施
|
实施情况
|
永久居留
|
缩短审批周期,放宽申请条件
|
外籍高端人才永久居留审批周期缩短至 90 天
54
|
工作许可
|
简化申请流程,扩大适用范围
|
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技术移民
58
|
签证便利
|
提供长期多次签证,增设人才签证
|
已实施,如 R 字签证
62
|
创业支持
|
允许外籍人才创办科技企业,享受国民待遇
|
粤港澳大湾区试点
58
|
积分评估
|
探索技术移民积分评估制度
|
中关村、广东自贸区试点
62
|
。2021 年 1 月,《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明确提出推进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开展技术移民试点
。
。但这一数字与美国 (5100 万)、德国 (1700 万) 等移民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
。
。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 64.0% 下降到 60.9%,下降了 3.1 个百分点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从 40.8 岁上升到 42.1 岁,上升了 1.3 岁
。
。2025 年,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2024 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大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规模,这为寻找工作的人们提供了更多就业空间
。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需要尽快用 "人才红利" 代替逐渐减弱的 "人口红利"
。
。这表明中国就业结构正从农业和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制造业就业比重从 28.7% 下降到 25.4%,下降了 3.3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业比重从 8.3% 上升到 18.7%,上升了 10.4 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国就业结构正从低技能向高技能、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政策领域
|
主要措施
|
实施情况
|
延迟退休
|
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
|
2024 年政策规定,从 2030 年 1 月 1 日起,灵活就业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 15 年逐步提高至 20 年
69
|
技能培训
|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
|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每年培训 1500 万人次以上
67
|
创业支持
|
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
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
67
|
灵活就业
|
支持新业态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保障
|
出台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发展
67
|
人才引进
|
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
|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67
|
。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延迟退休意味着将逐步增加数量可观的劳动力,近 20 年来一直存在的 "招工难、用工荒" 等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等领域
。
。同时,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
。
。小学 (6-11 岁) 学龄人口从 10725 万人减少到 10073 万人,减少了 652 万人,降幅达 6.1%
。初中 (12-14 岁) 学龄人口从 4987 万人增加到 5131 万人,增加了 144 万人,增幅达 2.9%
。高中 (15-17 岁) 学龄人口从 4124 万人减少到 4020 万人,减少了 104 万人,降幅达 2.5%
。高等教育 (18-22 岁) 学龄人口从 7329 万人增加到 7837 万人,增加了 508 万人,增幅达 6.9%
。
。初中学龄人口将从 5095 万人减少到 4245 万人,减少 850 万人,降幅达 16.7%
。高中学龄人口将从 4046 万人增加到 4235 万人,增加 189 万人,增幅达 4.7%
。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从 7710 万人增加到 8257 万人,增加 547 万人,增幅达 7.1%
。
。民办学校数量从 18.67 万所减少到约 17.17 万所,减少了 1.5 万所,降幅达 8.0%
。临沂 (山东) 在 2024 年撤并了 80 所小学
。山东各地市预计未来 6 年将关闭 40%-50% 的小学和幼儿园
。
。
。研究生在学规模从 314 万人增加到 425 万人,增加了 111 万人,增幅达 35.4%
。研究生占比从 7.5% 提高到 9.1%,提高了 1.6 个百分点,增幅达 21.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 54.4% 提高到 65.0%,提高了 10.6 个百分点,增幅达 19.5%
。
。专业硕士招生从 60.2 万人增加到 85.6 万人,增加了 25.4 万人,增幅达 42.2%
。专业博士招生从 2.4 万人增加到 4.2 万人,增加了 1.8 万人,增幅达 75.0%
。
。同时,面向 2035 年,中国将迈进中等发达收入国家行列,但目前研究生层次在学规模占普通高等教育总在学规模之比还不足 10%,相比于同等收入条件下的国际平均水平明显偏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占比以达到适宜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
- 人口结构持续恶化:2020-2024 年间,中国出生率从 8.52‰下降到 6.77‰,出生人口从 1200 万人减少到 954 万人,降幅达 20.5%。死亡率从 7.07‰上升到 7.76‰,死亡人口从 997 万人增加到 1093 万人,增幅达 9.6%。人口自然增长率在 2022 年首次转为负值,标志着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时代。
- 老龄化加速发展: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 2020 年的 13.5% 上升到 2024 年的 15.6%,表明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从 89640 万人减少到 85798 万人,减少了 3842 万人,降幅达 4.3%,平均年龄从 40.8 岁上升到 42.1 岁,上升了 1.3 岁,劳动力市场面临供给收缩和结构老化的双重压力。
- 生育政策效果有限:2021 年实施的三孩政策未能显著提升生育率,表明单纯的生育政策调整已难以逆转生育率下降趋势。人们的生育观念已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压力、育儿成本上升、女性就业压力等因素制约了生育意愿的提升。
- 教育资源面临重组:随着出生率持续下降,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正面临学龄人口减少的压力,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2020-2024 年间,幼儿园数量减少了 4.17 万所,降幅达 14.3%。未来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将面临更严峻的结构性调整。
- 就业结构深刻转型: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转型相互作用,推动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高技能岗位占比从 22.1% 上升到 35.8%,上升了 13.7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就业比重从 8.3% 上升到 18.7%,上升了 10.4 个百分点。
- 加强生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生育支持力度,提高生育补贴标准,延长产假和育儿假,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建议将生育支持政策与住房、教育、税收等政策协同推进,形成政策合力。
-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方面,通过学校撤并、师资跨学段调配等方式,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教育质量建设,推动教育内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 完善技术移民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移民制度,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年轻劳动力,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
- 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需求。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 加快延迟退休改革:稳妥推进延迟退休改革,延长工作年限,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建议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方式,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方面,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在财政和社会保障方面,将带动医疗、养老支出大幅增加,给社保账户的可持续性带来挑战;在金融方面,拉低经济整体的储蓄率,降低风险偏好,抬高金融产品的风险溢价;在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对小区物业、医院、市政交通、公共厕所、公园等设施的适老化配套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