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优先--资源配置的博弈
- 资源永源是有限的,在争取最大的资源下, 然后去去做一些客户数量;
- 我们的反思,产品是否竭尽全力,产品是否追求极致;
- 在追求极致的前提下:努力再去争取把资源放大;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一个博弈理论,这里博弈的点:
- 在没有看到产出的情况下,为什么能足够信任给予10倍的资源?(这里一般不会,除非有信任背书)
- 如果已经看到了明确的产出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给予更大的资源,获得更多的回报呢(通常这里一般会得到肯定的答复)
因此,双向奔赴才是最重要,越抱怨越不会获取资源;
- 第一阶段,产出是否可以横向复制;(简单的说是否多人可以使用,自助的更优)
- 第二个阶段,复制后是否产生价值,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均可;
- 第三阶段,价值中是否有直接价值,例如收入等更优;
少说话,让大家自我反思,说多了会成为问题的焦点,说多了,就算是提出问题的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一种可能是,让提出问题的人消失;所以,提问题需要关注技巧、情绪、场景等多个因素;
日常工作不同的同学输出的材料鉴于角色的同学需要对内容进行包装进而对客户输出;针对这类的材料,仅仅是快速判断(或者急于求成)"修改成什么样子"、"要不要删掉"是容易产生信息差;
因此有效的信息传递是这样的思考过程?
相对有效沟通:
- 信息表达目的与目标------>当前的输出方案---------> 目的与方案 是否匹配,------>进行修正;
- 引用一个经典的段子:
吃燕窝属于交智商税吗?
-
这个就得看目的了,如果是抱着滋补,美容养颜的目的吃,那就是;
-
如果是觉得好吃,或都想通过吃别人吃不起的食物来显示自己很有钱,我过得和你不一样,让别人产生羡慕,则不是
相对无效沟通:甩一个文档,你帮我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
--- 这样最多是看文档传递的“字面”意思是否准确,而难以有的放矢;
保姆式的工作方式
- 越底层的算法同学,距离业务越远,他们甚至并不知道,上层怎么调用他们的算法;
- 保姆式的工作方式,会导致他们会越来越依赖你;
- 信息可以不提供,但是提供了信息,他们反而可能会认为你做错了,所以,不是自己的角色的信息,尽量少提供;
如果事情没做成,优先考虑是不是自己问题,凡是动不动就思考是非自己问题的,本质就是在找借口;
选择 、机遇也是一种能力;做失败了就归因选择的合作伙伴不靠谱、归因机遇不对,本质是自己没选好时机、没做好合作对象评估以及掩盖自己的选择能力不合格;
认识局限性,天时地利人和重要性,考虑优先 在己的问题后,考虑合作对象的不靠谱,是为了纠偏自己的未来选择,而不是责任推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别人问题,;
沟通需要一张一弛,但我们经常会认为,沟通应该一定讲明白,这个可能在某些场合下会存在误区;
- 误区:明显的信息面不对齐的前提下,没必要一定把所有细节都拿出来讨论会陷入误区;
- 导致的结果是,试图讲明白,但听者不具备知识面,在庞大的信息量面前更懵逼,;
- 误区:说多了,反而更迷糊,论有效信息的重要性(“噪声”的危害);
- 做好听者,是否具备知识面的准备,若没有,只需要回答问题,不一定要展开讲述,会绕晕;
以上,跟研发同学学习到的~
- 现象 + 原因 + 下一步更好的引导;
- 工具对于人的价值:解放;解放是为了让人去做更有创意,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 无用之处,方为大用;意识先行,不同的意识造就不同的行为,在事件上或者事情结果上会造就不一样的结果,人比较难知道自己的意识不正确,但事情的结果是客观的;
- 任何形式的抗拒都会形成界分的铜墙铁壁,进而让生活变成战场;
- 多为他人着想可以不那么自我;
- 真心诚意的去服务客户,越聪明的人越应该坚持去做一些看起来不那么【聪明】的事情上;
- 你可以跟着我走,但不是走我的路,而是走自己的路;
- 我给你提需求是害你吗?是爱你呀,傻瓜!
关于产品经理不使用产品
产品经理不使用自己做的产品,通常情况下很难做好一个产品,60分的产品经理,需要自己做的产品自己亲自去使用;
关于分享与人性
今天和某位同学上午沟通了1个小时,发现一个隐喻的信息【需要我告诉别人好处】,然后再提建议;这一点我是极度不认同的,本质上提建议仅仅是看到了更好的建议,并没有追求别人一定接受,所以,从这个点上来看,别人不接受建议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预期之外的;因为,【提建议】 与 【说好处】并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别人不听建议,也无需要为了让别人接受建议而说好处,除非你想【说服】对方一定接受!
互联网拉群、甩锅和无关紧要工作思考
关于拉群与拉上级:
鼓励拉群、鼓励把leader拉入群里,所以,拉群这个动作并没有过错;但是不同人对待拉群的关注点不一样:例如,拉人进群关注重点的是事情本身,那他就不会认为拉群有什么不妥;如果有的同学重点关注【拉人进群】是一种向上投诉,他自然就会很排斥别人拉群;
“拉群这个动作并没有任何过错,也没有任何不妥,若感觉有打扰可以选择退群,也鼓励退群”
关于甩锅
这是一个新词汇,看起来对工作分工不明确,所以才有甩锅的看法,重点是锅是什么?这一点,我暂时还没弄明白;
无关紧要的工作与拖泥带水的沟通
关于无关紧要的工作,不需要其他同学参与的会议,优先内部讨论,避免展开讨论,告知相关同学提前下线,避免浪费其他参会同学的不必要的的时间浪费;
避免拖泥带水的沟通:例如:xxx期望什么?我现在做阶段xxxx;我需要的帮助xxxx ;我要达成什么目标xxx
适当做一些有利于别人但是对的事情
好的工作方式其中一条是提供某些帮助别人做一些别人认为是对的事情,不断做一些情感反馈与输出,但这个事情你自己认为不一定是对的;
最近跟随团队小伙伴,学了个新的词汇叫【内卷】,我整体理解下来就是,相互提高水准和要求导致事情越来越难做,但实际对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字节的内卷小现象总结:
- 复杂的的流程;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对结果并不会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某平台需求流程等,但你也无法提出这里有什么任何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各方都得招一定的人力投入进去,但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产出;
- 不面向结果的投入;【面向老板的投入】例如为了做某某报表,xxx驾驶舱数据面向老板的管理平台;
- 占坑式的招人;团队发展空间被挤兑的越来越窄,招人占坑, 但实际没有太多产出,但招人来体现自己的管理的【平庸】和规划的散漫;
- 无穷无尽的开会;很多开会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寻找更多陪跑的,总结下来发现有50%以上的会议是在自己创造需求,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对社会的价值贡献很低;重点是,很多会议根本没有结论,只是宣贯;
- 看起来很忙;无意义的加班为了弥补思维上的懒惰,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 产品基础比较弱的同学,会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就是最基本的自己的时间都管理不好
- 在公司体系下,若要关注成功至少要包括商业上的成功和产品上的成功,商业上的成功包括收入等目标,产品上的成功包括商业上成功或者用户数或者其他任意价值(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定义方式),但最终老板关注的是商业上的成功;
- 人的认知和思考方式是很难改变的,也不用去改变,如果闲着蛋疼去改变别人认知和思考方式,那样结果会导致,你不爽,别人也不爽……大家都不爽,所以,没必要去做的事情,尽量别碰;
最近其他公司认识一个新人,刚认识没多久就打探别人的薪资、期权估值,来和自己对比;比较讨厌这种心态的同学,每天和别人对比但是还不知道和别人存在的努力和差距,自尊心极强的巨婴心理,不想承认自己比别人做的不好,只想通过攀比,让自己心理舒服;
以上是一个很没有营养的一种思考方式,其实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只会麻醉自己的,让自己找心理上的平衡和快感;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 被追问的现象,比如说,在做一件事情,被追问进展、被追问现在卡在哪里了?
追问的背后是因为要承担责任、承担做事的差异;
不断追问,基本上等于交付的预期与实际给出的结果有比较大差异;
几年前,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思维误区,这个思维误区是这样的,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某某同学说,用户的注册手机号和安全手机号,感觉不是很明白,看不懂容易造成混淆,希望可以改进一下,然后当时对于我做这个产品来讲,我潜意识会认为这样是对的,没有什么问题;
工作几年后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
- 我当时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产品方案,所以认为这样做“没有”问题;这里的思维误区是,在思考客观问题的时候潜意识在思考解决方案,然后判断依据是以没有解决方案等于没有问题;
-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出现问题 -----> 没有解决方案 --否定-->客观出现的问题;
- 解决方案是多样的;客观问题的出现,随着时间推移,信息量变多,逐步就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现在我再回想当初说"没有问题"是多么的愚蠢……
现在变得越来越佛系,面对不同人提出问题,我会说「你觉得有问题吗?」[ 都行]、[好的]、[你说了算]
客观的反映看到的问题,至于别人看来算不算问题、要不要解决、解决方案是什么,不同人的认知不同,开心就好……
不过需要判断和反思好什么是固执,这里有一条判断决策标准,如果脑袋的想法都是对的那口袋不会是空的!
口碑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差的?
- 从业务团队的视角来看,长时间交付的产物对于上游的业务方来讲,如果迟迟达不到满意,若业务方没有足够的耐心,就会产生口碑变差;
- 交付的产物,无法满足上游业务方诉求;
- 反复交付的质量,越来越差,业务线不满足,认为低级错误不应该发生;
- 临时方案变多,让参与方变得变动接受;
- 如果无法满足,就不要过高的提高业务方预期;
人性思考?
- 如果口碑变化,业务线会强制插手中台业务吗?如果中台做的好,不会;
- 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解决方案是灵活的,若解决方案迟迟不能满足,业务方从人性上讲,会产生替代中台的驱动力;
- 闲的蛋疼的人很少,除非业务方痛点对我们存在依赖,否则业务方不会闲着没事找麻烦;
首先这一点我做的不是很好,身边的朋友偶尔也会提起这事;"共情"这个词汇就是通过别人了解到的,共情(EMPATHY)能力,或译作移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和男生沟通:可以关注沟通事情本身对错,好坏、价值输出;
和女生沟通:优先考虑共情,否则有可能会变成"你在凶我!",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沟通的最重要的信息传递;
我一直感觉我沟通太过于 ”直男“范,不论是在上一家公司还是这一家公司,这一块还需要很深深的改进,慢慢尝试一下吧,不知道尝试的方法是否很对;说话方式,从"一针见血"到"不带针"沟通!
很难形成逻辑闭环,会导致与TA沟通,很浪费时间~,TA也并不会因为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思路,闭塞言路,不追求最优解,只追求当前解;
- 企业家是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存在,生意人只是为了赚钱;
- 断层式的沟通,A和B,A在陈述一个现象,通过客观现状来陈述存在的客观问题;B在陈述一种解释,认为A陈述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 断层式的沟通,A和B,A在成熟当前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权限问题;B在陈述,xxx业务这么用的,所以,xxx这样用没问题;
第一步 让你的需求别那么蠢。
第二步 尝试删除部件或过程。(如果你还能够往要做的事情里边加东西,那你的领导能力显然不够)
第三步 优化。(必须在前两步完成以后,对项目现有的部件或过程进行改进优化。太多聪明的工程师一开始对还没有存在的东西就进行优化,这显然是不对的)
第四步 加速循环时间。(如果你的动作太慢了,想办法快一些。但在你努力完成前三步之前,不要加速)
第五步 最后一步是实现整体项目的自动化。
很多错误的做法,是从第五步开始,还没想清楚怎么做就开始考虑自动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