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我很焦虑,当然焦虑早已经是老朋友了。它总是像背景噪音一样存在着,虽极为熟悉,却从来不知道:它是谁,它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很多人和我一样,默默地忍受了多年直到某一天,在被它反复折腾之后,我实在忍无可忍,鼓足了气力和它对视了一番。

“焦虑”之战,之前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就是到处和朋友们聚会,从不主动看书、主动运动,打发时间就是看搞笑的电视、刷有趣的新闻,实在没事可做,就裹起被子睡大觉……
回头望去,业余时间几乎都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
没有生活目标,也少有压力,过得倒是“无忧无虑”,下意识中,我觉得生活会永远这样继续下去。我倒吸一口凉气,我居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也不会”!
从那时起,一股从来没有过的焦虑油然而生,我强烈地感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亟需改变。
我想要自己让脑子变得清晰,不再稀里糊涂。我想要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不再一招至死。我想要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承受。我希望自己马上能变好,立即见成效……但是,一阵忙碌之后却发现根本无处下手,也没有看到任何的变化与转机。
“极其要想却不能”的心情,你知道吗?就像一个饿鬼面对食物、一个孩子面对最喜欢的玩具而不能得的心情一样。
好在网络学习时代来临,抬头发现各路牛人现身网络,也有很多和我一样希望变好的人出现在各个社群里。我看到了一些希望,跟着报了很多课,买了很多书,希望能够改变自己。
每次收到书的那一瞬间,就会产生一种好像已经拥有了这些知识的错觉,事后才发现读书的“艰难”和买书的“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缓解焦虑,就不自觉地让自已学更多、学更快,结果又陷入了刷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读了很多书,每本书都读得很快,回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跟没读差不多。
再抬头看,那些年纪和自己相仿的人已经早已高不可攀,甚至那些比自己年轻的人也已经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
面对这种局面,我陷入了无比的烦躁和焦虑,情绪极度低落。那段时间,心里面不断地回旋着一句话:
来不及了,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焦虑”的面孔我就像一个落水者,被焦虑彻底包裹,慢慢沉入河底,看着河面上的波光逐渐消失。
在百无可恋的时候,我终于想通了一件事:做总比不做强!
褚时健八十岁还在种橙子创业,王德顺大爷八十岁还在走T台!这都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例子。而我现在才三十几岁,人生之路还很长,跟他们比,根本谈不上晚。
我不应该跟那些“成功”人士的现在比,如果非要比,也应该跟他们刚起步的时候比
事实上,我更应该跟自己的过去比。面对现实,从零开始,就算不能功成名就,也肯定比自暴自弃强啊!只要能改变,哪怕比现在好那么一点点,也值得去做啊!
大概是触底反弹,焦虑慢慢消失了。
自己面对焦虑从来都是“被动承受-下沉见底-反弹清醒”的模式,主动权从来不在自己手中,我既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也不知道出现了之后应该怎么请它走
为了不让自己今后再经历这种情绪起伏,我必须正视焦虑,彻底解决它对我的困扰。
一天下午,我拿起笔纸,把心中所有的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罗列了出来,大到自己的终生愿景,小到十分钟后要做的事,全盘倒出。
慢慢地,我勾勒出了焦虑的几个面孔:
1、完成焦虑
总是给自己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Deadline前面,比如:
- 同时想学很多东西,但时间根本不够;
- 每天例行性完成的事情太多,耽误一天就喘不过气;
- 随意承诺他人,时间总被并不真正重要的事情打乱……
但凡是内在欲望涉面太广,或是外在日程安排过紧,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2、定位焦虑
就像我自己的经历一样,若是在零基础就直视牛人们现在的所做所为,不焦虑都不行啊!
- 某某某这么年轻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了啊?!
- 他们已经抓住风口、占据先机,我们何年何月才能做到这样?!
- 原以为这个绝妙的点子只有自己想到,人家居然已经把产品都做出来了!!!
错误的定位只能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对标。
3、选择焦虑
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
- 突然有一个大块的自由时间,却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把时间都浪费在了犹豫和摇摆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
- A说读书要只字不差地阅读,B说按主题阅读,不用读完,两个人讲得都对,却又是完全相反的,到底用哪个方法啊?
人天生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用天生习惯恐怕是很难克服的。
4、环境焦虑
因为外在条件的限制,不得不面对一些现实环境。
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情想做却做不了,还有些事情不想做,却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上面。
这种低效或无力状态,有时也会让人抓狂!
5、难度焦虑
有些文章就是很难写,有些书就是很难读,有些知识就是很难懂,有些技能就是很学……
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焦虑”的根源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
- 同时想做很多事,
- 想立即看到效果。
几乎所有的焦虑都可以归因到这两点上。但是,这还不够根本,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力不足以支撑梦想。
王小波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恨。
焦虑的本质深深地符合这一点: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再往深了说,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
在《重新认知你自己》一文中,我详细阐述了强大的“情绪脑”和弱小的“理智脑”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情绪脑”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天生属性:急于求成,避难趋易。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早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同时想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所有人都一样。
面对这样的自己,其实并不需要感到愧疚。要不然,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是这种状态,为什么成事的人总是少数?

保持耐心在我看来,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克服天性的过程。
那些能够成事的人,本质上就是比其他人克服了更多的天性。
所以,克服焦虑的方法并不难找到,反着来就行了: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阶段;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 接受环境,在受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直面核心,狠狠地逼自己一把突破它。
当然,这些方法也只是表面上的,改变的根本是要让自己保持耐心。
“耐心”这个品质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了,它直指人类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自然天性。
从孩童时代开始,人们的竞争力实际上都集中在这个品质的较量上,只是很多人到了成年之后依旧没有意识到这个品质有多重要,依旧没有长性、没有远见,不能主动地进行刻意练习。
在对待焦虑这个问题上,你看它是如何应对的:
有了耐心,我们就知道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并不大,就像每顿只能吃一碗饭,几天才能读透一本书,几年才能精通一个技能。知道了积累的重要性和不可跨越性,才能收缩和节制自己的欲望。
有了耐心,就不怕学得慢、学得少了,也不怕暂时看不到成果,没有即时反馈了,毕竟只有深入下去,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就会知道即便是持续做到一个小点也比知道无数道理要强太多。
有了耐心,就会把视线放长、放远,看到成长的全貌,懂得真正的收获是在数年之后。他人的成功是他人的积累和努力,自己的成功是自己的积累和努力,只要马上开始就是最好的时机。
有了耐心,就知道积累遵循幂律法则,前期会有个极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似乎看不到任何变化,甚至在某些阶段还会回退,那个时候你依旧不会放弃,知道这是必经之路。等你真正做到时,就会明白为什么想成事的人那么多,但真正成事的人那么少。
有了耐心,就会明白原来根本不需要“坚持”这个概念,所有的行动并不需要多少意志力来支撑,仅仅是因为看清了、看透了,就能通过认知产生比别人大得多的持续动力。
越有耐心越不焦虑,越不焦虑越有耐心。
最后,希望自己能够战胜焦虑,并且度过这个焦虑的阶段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