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诸多产品心理学的论文与文档,稍有失望。当前产品人仍未意识到什么是产品心理学,他们只是把许多眼花缭乱的心理学分支套现在产品上,企图获取一 些灵感。这么做无疑是张冠李戴,从诸多杂乱的心理学分支获取来的信息一来不能给予正确引导,二来整个产品心理学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长期以往,产品心理学会被没有被正名而误导。 当然,笔者没有那么大能耐,妄自菲薄给伟大的产品心理学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的作用只是提出产品心理学的概念,意在开其山。更多丰富的经验需要更多有识之士投入产品心理学的建设当中,不要让同行们再去其它心理学分支去找答案。 产品心理学应该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而不是当人们查阅相关典籍的时候,仍在普通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等分支里套用。 1、产品经理为何要学习产品心理学? 从助理到总监,甚至从总监到CEO的职场进阶只是单靠努力是不够的,如果你不够聪明,看不清行业趋势,看不到深层次的东西,你永远是公司里一个打酱油的,也有不乏相当努力的PM,为何我这么努力工作,奉献这么多仍受不到重用,仍然没有话语权,薪资仍然这么低? 替你感到同情之外我更多的感受是可怜,同情你的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可怜你不知努力的方向,只是盲目的像一头犁地的老牛一样工作。 当你觉得上帝对你不公时一定要扪心自问好好思考一下,为何同行张三李四在入职不到几个月就可以受到重用,为何你的才华仍没有机会展露?如果你不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打酱油的,而一直做一些徒劳无功的事情,那就要思考一下努力的方向了。
2、产品经理有四个方向可以努力
工具层
掌握这一层技能,能画原型、写各类文档已经可以去一个缺人的小公司里担任产品专员的角色了,甚至可以担任产品经理的角色。去大公司只能做一个助理,而且又受硬条件限制,比如文凭,履历等,原因是你还不具备发现需求、发掘需求、否定需求、辨别需求、砍需求的能力。 有一词形容比较贴切:需求执行者,换句话说:一个没有话语权的产品助理,别人说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就算你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得无条件执行。 如果你已经掌握工具层,但自认为又是一个充满想法,不甘现状的PM,那就朝着第二个方向努力……
数据层
可以笃定的一点是:任何PM都有其自己的想法,但不是所有PM的想法都有数据支持的。绝大部分PM的idea都是经验之谈,开口都是我觉得,用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他是找不到庞大的数据支持的。 说句大白话:需求是为自己制定,用户就是其自己,这是产品经理和高级产品经理之间的差距。即高级产品经理提的需求有各种数据支持,比较接近用户群体真实的心理特征;而一般产品经理不具备对数据敏感的特性。就算你对需求,或是功能再有想法如果没有数据支持,那都是感性的。想让它变成客观理性的那就得做调研,研究各种竞品,或是通过属于自己的方式获取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来为你的论点作为有力的论证。记住:一定要有足够的数据,否则你会被驳回,而且对你的职业生涯负面影响很大。 除了各种数据之外,你还得了解很多互联网新闻。坚持每天看,并对每一个风口给出自己的评论。其实观点没有对错,因为任何观点都有落地的项目已经实践了。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在你想到的任何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idea,全世界最少有五个人同时在想。不管这句话有没有数据支持,但它足够说明创意是不值钱的,行动才值钱,你需要证明它。 其次,不怕你对公司没有伟大的创新,就怕你不提,或提不出来;当你的同事对时事旁征博引,你真的觉得他懂那么多么?这是他比较聪明的地方,不懂就要多看,一定要养成学习习惯。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任何碎片时间你都不能浪费,应该投入到无止境的求知当中。因为PM这个角色是博学者才能担当的,你需要懂各种知识,在与同事、客户、上司的交流当中就会留下一个能说会道的印象,一个博学多识的印象,内心没有东西怎么道?脑子里没有识怎么博学? 所以有幸读到这里的朋友们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如果想出类拔萃,那就不要懒惰。天道酬勤,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聪明?勤劳的人最聪明,人在做,天在看,那些寻找捷径,经常耍小聪明的人迟早会掉到自己的陷阱当中,而你会受到命运的眷顾,完成从产品经理向高级产品的进阶。
视野层
视野就是你能看多远,你是站在产品这个点上看需求,还是站在CEO的角度看整个公司,然后洞悉产品定位究竟对公司有多大影响? 如果你是站在产品上看需求,那你仍然是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你的视野开阔了,具备CEO的思维,开始权衡各种繁文缛节的利弊,长期以往你的视野就会被CEO发现,完成向产品总监的进阶。 这里说的比较轻松,做起来非常难;因为每一个职场进阶都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无数个流汗的夜晚,甚至需要一些天赋。有句公认的话是:PM是CEO的学前班。 其实许多产品人身兼PM一职,根本连CEO的孕期教育都没做;而有些有长远眼光的人已经把自己当这里的CEO了。 除了培养CEO思维, 这里我再推荐一种思维,那就是VC思维:你一定得研究投资人心理特征,这会对你需求的定位有不可估量的帮助。投资人通常被说成很傻的一种人,因为他们动辄就把千万美金投给一个连公司都没有的人,如果你觉得这类人真的傻么?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投资心理,即:长期关注那些刚投的项目,看看这些项目有哪些需求与功能,看看它们能不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发掘其中的数据,为我所用。
思维层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 互联网使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一般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等心理特征的一般影响; 互联网人格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互联网使用者的网上/网下双重人格问题; 互联网对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成瘾(或称网络成瘾、网瘾)的早期干预、治疗, 及网络成瘾者的愈后的社会再适应问题; 色情、暴力、反社会、反政府等不良网络信息对网络使用者的影响; 网络智商等。
只有视野是不够的,产品负责人得有辨别视野是否对与错的能力,虽然你把自己定位于CEO,但成功的CEO又有几个?虽然你把自己定位在VC,但几乎每十个项目,都有九个项目投资失败了,你能看那么远,不代表你具备发现真理的能力。 我们得从那些失败的项目当中汲取教训。每个失败的项目,其需求定位都有一套看似逻辑严谨的模式。想想那些走到B轮的项目,大多数仍然失败了;既然能被这个世界上的精英,CEO和VC同时认同,又能熬到B轮,说明它一定有大量数据做支持的;既然有大量数据证明其模式的可靠性,但仍逃不脱B轮死的命运,这说明一个事实:就算逻辑严谨,有数据支持的需求也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换句话说它是比较难辨的伪需求,这种需求貌似就像扫雷游戏中的雷,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踩到了,你才觉得那是一颗炸弹;因为你分析的很透彻,但鼠标点下去却发现那是一颗雷。 产品人是游走于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一类人,需求得从用户中发现;用户即人,也就是说你必须研究人。为何那些有大量数据支持,逻辑严谨的项目到最后仍然死了?就是他们不了解人,不能洞悉人的性能与心理。 比如在做用户调研的时候,你能保证用户提供的数据是准确的?其实大多数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能相信他提供的数据,你觉得你手中的数据是真实的数据?那你还是对人不了解,对人性和心理不了解。既然用户提供的数据准确,那为何又有99%的创业都失败了? 大家都记得2014年那个刷爆朋友圈的脸萌App吧,如果他们的创业团队当时对你做了调研,问你喜不喜欢这样一款有趣的App,我想大多数人肯定选择喜欢,这样的数据就是他们成立脸萌的动力,但今天你还能看到脸萌吗? 这个案例说明一个道理:人永远是感性的。在他说喜欢的时候,他说的只是现 在喜欢,不代表永远喜欢,等不喜欢的时候就卸载咯。如果你把这样的数据当作需求的证据,那你失败的几率仍然属于那百分之九十九注定要被淘汰的项目里。因为用户连自己都不了解的时候,他们提供的数据同样是感性的,等他们发现你的产品需求不是真正的需求时,就会无情的抛弃你;你的产品就会成为下一个脸萌,下一个足迹等…… 既然用户是感性的,其提供的数据大多数也是虚假的,那我们怎么获取用户真正的需求?那我们就要研究人了,也就是说从现在起,我们研究的方向从需求和产品上改变为人上。用户大部分了解他自己,我们就去了解他们。这也是我们提出产品心理学,研究它的初衷,产品心理学的确立将是这个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任何一个人都有其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客观存在又被人们隐藏的一种人格;它只在人们一个人的时候,或者上网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在自己家里)他的理想人格就会释放出来。
文章评论